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金泽教授来我院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5-22
本网讯(通讯员夏天晗)5月17日下午,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教研室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金泽教授在振华楼b407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为宗教学三大体系建设添砖加瓦”的精彩讲座。哲学学院宗教学教研室翟志宏教授、曹彦副教授、赵盼副教授以及学院的多名学生参与了这次讲座。
讲座开始,金泽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层面、中国情怀层面、世界眼光层面为我们全面解读了宗教学三大体系的建设问题。金泽教授指出,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层面来看,我们应当思考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如何与实践相结合,思考如何结合当下实际去运用。从中国情怀层面看,首先,中国的宗教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在这方面世界其他宗教也是如此,它们都植根于自身的历史背景,随时代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特性;其次,中国知识分子的宗教观念蕴含一种张力,如陆游的《示儿》、《论语》中的“祭神如神在”,既与“死后世界”、“六合之外”保持着距离,又留存了超越的可能。从世界眼光层面来看,金泽教授重点指出,当西方的概念、理论无法解释中国问题时,我们应该适当地更新、创新理论,不能削足适履,墨守成规。
讲座的第二部分,即“‘三大体系’建设的宏观建构与砖瓦烧制”。金泽教授讲到,宗教学宏观框架与范畴、理论、细节等的研究可以同时进行。首先,可以做基本范畴的研究,如禁忌和仪式的词源学研究、该范畴由谁提出、该范畴如何演变、中国学者如何认识该范畴,以及西方对该范畴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的有何异同。其次,金泽教授强调,从一些田野调查——如妈祖信仰及“游神”文化当中,可以看到信仰对社会结构的维系作用、信仰与社会关系的联系,体现宗教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讲座的第三部分,即“研究中国宗教与中国宗教学理论建设”。金泽教授借用黑格尔的观点,指出范畴与范畴间的区别是“透明的”区别,即范畴之间的区别既可以很刚性,也可以是相互渗透的、柔性的;在理论上可以区分清楚,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有时难以绝对区分开。中国宗教的属性因宗教类别、地域等的因素而有很大的差异。宗教和“民俗”的概念的边界,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地区的理解。也正因如此,宗教宽容便极为重要。金泽教授认为,我们可以从武汉的古德寺建筑风格中思考民国初期人们开放、包容的心态。
最后,金泽教授与哲学院师生围绕着宗教学的理论与现实层面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细致全面地回答了学生的诸多关切与问题。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